艺术就在自己的身边,艺术就是自己的事儿
为什么 人人皆可参与艺术? 事事皆可成就艺术? 物物皆可变为艺术? 馆长助理有话说 很多人常说:我不懂艺术,所以不会欣赏艺术。其实
为什么
人人皆可参与“艺术”?
事事皆可成就“艺术”?
物物皆可变为“艺术”?
人人皆可参与“艺术”?
事事皆可成就“艺术”?
物物皆可变为“艺术”?
馆长助理有“话”说
很多人常说:我不懂艺术,所以不会欣赏艺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艺术活动(后面简称为“艺术”)无所谓懂或不懂,只能说理解的程度如何,表达的能力如何。





“艺术”基本分为创作和欣赏两部分。所以人人皆可“艺术”不是单说创作,而是包括欣赏。对于绝大多数(至少占人群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来说,以欣赏参与“艺术”是必须的。否则就是缺少精神家园的“动物”。
作为“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欣赏活动,自然也属于精神层面的活动,自然是人人皆可!只是这其中有欣赏水平(或欣赏层次)之分。俺将其从低到高分为感觉、感情和感悟三个层次。

所谓“感觉”指的就是凭自己的直觉进行“艺术”,也就是最接近生理层面的欣赏活动。就美术而言,别管别人说什么,就以自己眼睛直觉看到后的感觉作为欣赏的底线。一般来说,直观的感觉看似直接,其实在看到的一刹那,欣赏者的生活阅历已经融入其中了(关键是不要掺入别人强加的内容,比如死记硬背、众口一词或名家权威带来的信息)。


所谓“感情”指的就是将自己通过比较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而获得的内心感受融入,让直觉和情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开始超越生理感受而进入心理分析层面的“艺术”。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包括为了经济利益而创作的作品)都有其创作的“来龙去脉”。这包括大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和创作者的生活环境、文化阅历、情感寄托等等……。


所谓“感悟”指的就是在“艺术”时,虽然直觉感受和相关信息仍然存在,但是欣赏者已经不会被其左右,它们都已成为“艺术”的背景,成为完成“艺术”的素材。欣赏者完全根据自己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自主意识选择欣赏的方式,一切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为本。欣赏者会针对作品的外表和内涵得出属于自己的理解答案,会从“艺术”中获得精神满足,也就是非感官的满足。
精神满足因为已经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是恒久而不会消失的(除非欣赏者自己有意的转变或变化)。精神满足可以不断积累,一方面提升欣赏者的品味,一方面增加欣赏者的文化积淀,这积淀就是构成我们精神家园的根本。同时,“感悟”层面的“艺术”还会促进艺术与语言、历史、自然、科学之间的融会贯通,提升作为“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这个阶段的欣赏活动属于“艺术”的最高级层面了,也称为“鉴赏活动”。
